形态描述
形态 依据四川峨眉山(4雄、卵及蝌蚪)标本。
成体:体长48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3。头长略大于头宽;吻端圆,略突出于下唇;吻棱钝,颊部倾斜,略凹陷;眼间距略大于上眼睑宽;瞳孔纵置;鼓膜隐蔽;上颌齿发达;无犁骨齿;舌后端缺刻深。
前肢较细,前臂及手长约为体长之半;指细长,指长顺序为3、4、2、1;指侧无缘膜;关节下瘤扁平;内、外掌突圆形,内者略大。后肢长,胫长接近体长之半,后肢前伸贴体胫跗关节前达眼后角,左、右跟部仅相遇或重叠。趾细长,趾基部具蹼迹,趾侧具窄的缘膜;关节下瘤扁平;内蹠突椭圆形,略扁,无外蹠突。指、趾端圆,浅白色。
背面皮肤较粗糙,头体及四肢背面均散布有弱小疣粒;颞褶细而清晰,从眼后斜达肩部。腹面皮肤光滑;有腋腺和股后腺。
生活时背面黄褐色或黄棕色,疣粒部位均有黑褐色斑点;两眼之间至枕部有一个三角形深色斑;上颌缘深色斑明显,体侧黑褐色斑逐渐减少;四肢背面有不规则的深色斑。腹面灰褐色;咽喉部有一条褐色云斑;胸、腹部斑点少或无斑点。
第二性征:雄蟾具有1对较长的斜置胸腺,其上有黑刺;第一、第二指背面内侧有锥状黑色婚刺,刺的大小约为胸刺的2倍;无声囊。
卵:卵群含卵70—85粒,卵径3.5mm左右,乳白色。
蝌蚪:第28—34期的蝌蚪体全长65.4mm左右,头体长23.1mm左右,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83.6%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4。头体呈长卵圆形,背部平;吻宽圆;眼位于头背侧;眼间距大于眼径的两倍;鼻孔近吻端,边缘有2—3个小突起;鼻间距小于眼间距。出水孔位于眼与体左侧后端的中部,开口大,斜向后上方;口位于吻部腹面;唇乳突仅在上唇中央缺2个乳突位置,其基部有黑色素;角质颌强,上缘呈粗锯齿状。尾呈披针形,向后变窄;尾肌发达,尾鳍低,尾末端钝尖;唇齿式多为I∶5+5/5+5∶I,少数为I∶6+6/6+6∶I;唇乳突在上唇中央缺2—3个乳突,口角部有副突。生活时体背面为黄褐色,体背、尾肌及尾鳍上均有大小不等的黑褐色斑点。
成体:体长48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3。头长略大于头宽;吻端圆,略突出于下唇;吻棱钝,颊部倾斜,略凹陷;眼间距略大于上眼睑宽;瞳孔纵置;鼓膜隐蔽;上颌齿发达;无犁骨齿;舌后端缺刻深。
前肢较细,前臂及手长约为体长之半;指细长,指长顺序为3、4、2、1;指侧无缘膜;关节下瘤扁平;内、外掌突圆形,内者略大。后肢长,胫长接近体长之半,后肢前伸贴体胫跗关节前达眼后角,左、右跟部仅相遇或重叠。趾细长,趾基部具蹼迹,趾侧具窄的缘膜;关节下瘤扁平;内蹠突椭圆形,略扁,无外蹠突。指、趾端圆,浅白色。
背面皮肤较粗糙,头体及四肢背面均散布有弱小疣粒;颞褶细而清晰,从眼后斜达肩部。腹面皮肤光滑;有腋腺和股后腺。
生活时背面黄褐色或黄棕色,疣粒部位均有黑褐色斑点;两眼之间至枕部有一个三角形深色斑;上颌缘深色斑明显,体侧黑褐色斑逐渐减少;四肢背面有不规则的深色斑。腹面灰褐色;咽喉部有一条褐色云斑;胸、腹部斑点少或无斑点。
第二性征:雄蟾具有1对较长的斜置胸腺,其上有黑刺;第一、第二指背面内侧有锥状黑色婚刺,刺的大小约为胸刺的2倍;无声囊。
卵:卵群含卵70—85粒,卵径3.5mm左右,乳白色。
蝌蚪:第28—34期的蝌蚪体全长65.4mm左右,头体长23.1mm左右,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83.6%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4。头体呈长卵圆形,背部平;吻宽圆;眼位于头背侧;眼间距大于眼径的两倍;鼻孔近吻端,边缘有2—3个小突起;鼻间距小于眼间距。出水孔位于眼与体左侧后端的中部,开口大,斜向后上方;口位于吻部腹面;唇乳突仅在上唇中央缺2个乳突位置,其基部有黑色素;角质颌强,上缘呈粗锯齿状。尾呈披针形,向后变窄;尾肌发达,尾鳍低,尾末端钝尖;唇齿式多为I∶5+5/5+5∶I,少数为I∶6+6/6+6∶I;唇乳突在上唇中央缺2—3个乳突,口角部有副突。生活时体背面为黄褐色,体背、尾肌及尾鳍上均有大小不等的黑褐色斑点。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体长48mm左右;背面密布圆形小疣和黑斑点。蝌蚪体、尾均有黑斑点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该蟾生活在海拔1800—1920m林木茂密的山溪内及其附近。5月中旬和下旬产卵;卵群呈块状,贴附在溪内石块底面;在有卵块的石下,常有雄蟾护卫卵群。蝌蚪栖于石下或浮游在较深的水凼内,有的个体在水下落叶间。
国内分布